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网站内容管理系统 >> 宁德旅游 >> 美丽宁德 >> 魅力乡村专题 >> 魅力乡村游记 >> 正文

廉村:石矶津里可耕读

 

2018/6/22 10:52:33 闽东日报 唐戈  字体大小: 【字体:

   西倚南山,东临穆水;前以鹦哥山为案,后灵岩山为枕;仙岩山拱其右,溪北诸 山护其左。古城墙城堡守卫着错落有致 的古民居,古码头连通纵横交错的官道幽 巷,“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这个穆水溪畔名为廉村的村庄,以其山清 水秀、古意盎然为诱惑、为羁绊,让游人接 受她无处不在——氤氲于古厝上、根植于 泥土中、积淀于溪水里的书香与正气熏陶。

 

  我更喜廉村的古名——石矶津,朴拙 而有质感、有风骨。石矶津,是石和水做 的。村如其名,有水之清灵秀气,有石之 刚强硬气,动静相宜、刚柔相济。

 

 

  水与石相合,孕育了石矶津。穆水溪从鹫峰山启程,借着陡峭山势汹涌而来, 一路裹沙挟石,融溪汇涧,来到平地,卸下 石头、沉淀泥水,沿途种下一个个石滩。 穆水在这个村头被自己制造的矶沚中分 为二,在村尾合二为一,继续向前奔流。 来往行人以石滩为津,为码头,这就是石 矶津,村庄也以此命名。历史上的穆水溪 水深岸阔,直通大海,海潮涨起直达村 头。石矶津是穆水溪上重要码头,水道上 接穆阳重镇,下连赛岐名港,既是直通大 海的内港,又是沟通闽东北和浙南的水陆 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渔舟渔货并集。远 通建宁府诸县,近通县城及各村落”(《福 安县志》)。沿溪城墙边,至今保留着完好 的唐宋古码头。码头为鹅卵石一级一级 铺排,缓缓伸向溪流。沿溪是一条鹅卵石 铺就的宽敞古通道,路旁并立着几方苔迹 斑驳的古碑石,见证了做为码头的石矶津 昔日繁荣。

 

  灵秀的津水,刚硬的石矶,养育出薛 令之这样的人杰,一点也不意外。“金榜题 名时”是大隋帝国创立科举制度之后长达 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无数人梦寐以求的 “人生三大幸事”之首。然而开科取士后 的百年间,八闽大地竟无一人得享。直到 石矶津一位叫薛令之的学子,怀揣抱负, 背负讥讽,一路跋涉,带着石矶津的石色 水气来到长安,一试及第,荣登金榜,“文 章破八闽之荒”,给地处东南一隅的“化外 之地”趟出一条通往中原文明的路。薛令 之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彰其功,皇帝敕 封石矶津为“廉村”,村外之河为“廉水”, 村后之岭为“廉岭”,廉村的科举文化日益 浓厚,一发不可收拾。唐宋以降,廉村出 了 33 位进士,北宋大观三年(1109 年)至 南宋宝佑六年(1258年),廉村共出进士17 位,期间涌现出“一门五进士,父子兄弟俱 登高第”等盛况,一直是个佳话。

 

 

 

  石矶,是石矶津的肌体的架构,是廉村的精神骨头。廉村至今保存大量完整的明清时期 建筑,民居、城墙、巷道、码头等等,无不以 石头当家,且几乎都取之于石矶津上。

 

  穆水带来取之不竭的鹅卵石,成了 廉村用之不尽的财宝。圆滑无棱角的鹅 卵石,在廉村人手里,成了稳健牢靠且 个性鲜明的上好建材。墙基,看势危如 垒孵,却是屹立千年不倒。垒石成墙, 围村成堡,守护廉村千年。当年,倭寇 顺着穆水长驱廉村,村民凭堡守卫,保 护了村庄免遭劫难。在城墙失去抵御功 能的今天,部分城墙仍得以保留,在沿 溪段城墙中,两座用条石构筑的拱顶墙 巍然屹立,成为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见 证。村巷清一色鹅卵石铺成,只有特别 讲究的古官道,在细小鹅卵石精心拼花 的麦穗图案外,还铺排了 3 列纵向平行 的条石。祠堂前面的场院,也用鹅卵石 拼嵌成太极等图案。

 

  这些铺在路上千年的稻穗、太极等图 案,都是廉村先祖们留下引领后代了解古 代,窥见先民智慧的通道机关。脚踩太 极,手摸麦穗,闭目塞听,弃欲绝念,或许 机关就在面前匐然洞开。然而我还没有 这样的修炼,只能做俗人臆测:麦穗图案, 寓意五谷丰登,象征“耕”;条石纵排如竹 简成册,象征“读”。耕田可事稼穑,丰五 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知诗书, 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 一直是中华经典传统。而形圆皮滑质硬 的鹅卵石,以及鹅卵石铺成的圆形图案, 正蕴含了儒家处世哲学,寄寓着先祖对后代的期许。

 

 

 

  科举上创八闽之先的石矶津人,身上 深深烙印着石矶的品格,以矶石之坚硬坚 守为官原则,抵御外乱入侵,以津水之清 廉恪守为人准则,即使不再兼济天下,也 能独善其身。薛令之为官清廉,无力在京 城购置家产,好在还有几千里外的老家石 津矶,不管贫贱富贵,都可收留他。身无 余财,无法买马雇轿,好在还有一双脚尚 未腐化,不管平坦陡峭,仍可迈步。那就 走吧,一肩书箧而来,一袖轻风而归。老 家的线装书还在,虽有些蒙尘;农具虽锈, 仍可耕田。从此,安心读书,躬耕垂钓。

 

  如石之泰然坚守,如水之奔腾进取。 廉村廉水滋养出的许多廉官廉吏。宋朝 时陈昇任江西吉水县令,为官清廉受当地 百姓爱戴,后受秦桧迫害返乡,吉水百姓 制“吉水流芳”匾,千里迢迢送到廉村。还 有谢翱、郑寀、陈最、黄钏、李枝青等等,无 不传扬了石矶津风骨,坚守了廉村千古清名。

 

 

 

  不管穷与达,不论顺与逆,石矶风骨 不移,津水长流长清。如同当年筑城堡抵 御倭寇一样,廉村人用自己的操守塑造并 千年守护了一方精神家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主办:宁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电话:0593-2825260 传真:0593-2071960 网址:www.ksfdwy.com
    地址:宁德市蕉城南路72号 邮编:352100 E-mail:ndly2008@163.com
    Copyright 2012 NDL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3021636号

    闽公网安备 35090202000125号